我出生在一个铁路世家,从爷爷那一代算起已经三代铁路人了。回望党的百年历史,我满含深情,我家祖孙三代的党员情结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。

祖辈,建设时期的默默奉献

爷爷今年89岁,22岁入党,至今已有67年党龄了。爷爷最自豪的事是他参建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——成渝铁路。爷爷说当年修铁路是党员带头作为开路先锋,解放军紧随其后。那时候修路,没有大型机械,全靠钢钎、铁锤,原材料也十分匮乏,钢轨靠自己轧制,炸药用土法自制,所需的120多万根枕木,都是由沿线群众捐献。

铁路修到家乡内江时,已是1951年12月,能否按期完工,全线最长的一座钢梁桥——沱江大桥的建设至关重要。爷爷回想道:“桥下是奔腾不息的湍急水流,许多解放军战士在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”时间紧、地势险恶、物资匮乏,筑路队着急了,于是爷爷打起了门前那几颗老树的主意,他连夜跑回家,找来板车,抡起斧头准备砍树时,被他母亲拦下:“儿啊,眼瞅着铁路修完给你娶媳妇儿,你把树砍了,我拿啥做家具啊?”爷爷急了:“要是因为一张床,几个桌椅板凳就不嫁给我,这媳妇不娶也罢”一番劝说下,爷爷还是砍了两棵树拉到工地上锯成一根根枕木。通火车是家乡人民半个世纪的梦想,接下来半个月,爷爷每天往返家和工地号召村民捐木材,很多青年跟爷爷一样捐出了做婚床的木料,还有老人把留着做寿棺的木材也捐了出来,最终他们村共捐献了400多棵树。

成渝铁路修建完毕后,爷爷因表现优异被评为劳动模范,同时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之后爷爷又陆续参建了宝成、成昆、襄渝等铁路干线,有20多年在铁路施工第一线。

父辈,改革时期的默默坚守

爷爷曾说,能把3个孩子培养成铁路职工,为祖国经济腾飞、开创新的通道贡献力量,是一件很骄傲的事。1985年,父亲从铁机校毕业后,分配到机务段当司炉,上火车当然要从烧火干起。父亲接班上车先清点工具、给炉门风缸浇油、到煤水车铲煤,最后摇炉、清灰、整备火床,一套活儿下来,机车还没出库,已经一头的汗。冬天,司机室四处漏风漏雨;夏天,守着大火炉,热浪扑在脸上火烧火燎的疼;秋天,因为风大瞭望条件不好,半个身子总要探出窗外,被煤灰吹一路,下班除了牙与眼白,满脸黝黑。直到90年代逐步转型内燃机车,父亲的工作环境才大为改观。

我出生那年,父亲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他常常骄傲的对旁人说我的年龄就是他的党龄。记忆里父亲的手永远是脏的,任凭怎么洗,手掌纹和指甲缝里都有油黑的印迹,还很粗糙,有时候帮我挠痒痒,只需划拉几下,就刮得我龇牙咧嘴。那时候父亲跑北线,一出发就是一周左右,在家过春节的时候更是屈指可数。他上下班都会提一个帆布口袋,里面有铝合金饭盒、电筒、手套、牙刷毛巾等,大老远听到门外熟悉的咳嗽声,我就会跑出去,像猴子一样窜到他怀里,父亲从来都是乐呵呵的。小时候的我,只要父亲回家,就高兴得像过节一样。

吾辈,和平年代的薪火相传

生在党旗下,长在春风里。我从小耳濡目染,刚上大学时就积极主动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并通过自身努力,在大三时被吸收入党,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记得当时打电话告诉爷爷这个好消息,电话那头的爷爷激动地说:我的娃好样的!以后更要听党话、跟党走!

现在我在基层从事党务工作,工作之余,我拿起笔,记录基层的人与事,写作的多篇散文与通讯,在《中国青年报》、人民网、腾讯网、新华网等平台发表。党的百年华诞之际,展望未来,我豪情满怀,我立志要做一个扎根基层、讴歌铁路的“工人作家”,记录企业发展成就,紧随铁路发展步伐。

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拥护党的纲领,遵守党的章程……”每当我仰望鲜红党旗、重温入党誓词,禁不住热泪盈眶,我仿佛看到无数像爷爷像爸爸一样的普通基层党员,在祖国的各个角落、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,他们廉洁自律、不计功名,履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。我将始终铭记他们的谆谆教诲,铭记他们的优良作风,我也将矢志不渝的按照合格党员的标准坚定的走下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