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回顾:

秋冬季节,4岁的小明(化名)出现了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家长自行购买了一些退热、止咳药物治疗,但患儿病情反复,遂住院治疗,随后患儿出现抽搐、意识不清的症状。

完善相关检查显示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,头颅MRI显示双侧丘脑异常信号,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脑病

流感病毒相关脑病/脑炎是患者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,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,5岁以下儿童容易中招,该病病情凶险,进展迅速,预后差,病死率高达30%,幸存者中多数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,完全康复比例仅在10%左右。

图片1.png

问:急性坏死性脑病有哪些表现?

急性坏死性脑病起病急,进展迅速,主要有以下表现:

①发热:常为首发症状,体温多超过39℃;

②抽搐:多出现在发热后24-72小时,部分可在发热24小时内出现,多为大发作形式,即呼之不应,双目上翻,牙关紧闭,口唇发绀,吐沫,全身肌肉紧张抖动,部分患儿会出现反复或长时间抽搐;

③意识障碍:患儿多在第一次抽搐后迅速出现神志不清,甚至昏迷。

 

问:患流感的孩子为何会出现急性坏死性脑病?

急性坏死性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。可能涉及三个方面:

01、细胞因子风暴:

流感病毒感染后,我们的身体会调动自己的免疫系统抵抗这些病毒,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,当机体免疫力足够强的时候,病毒很快被消灭掉,细胞因子逐渐恢复正常。

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,外来病毒无法被及时消灭,机体就会产生过量细胞因子,增加血管通透性,破坏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屏障功能,造成神经系统损伤。

02、遗传易感性:

即使感染相同的流感病毒毒株,患儿病情也有轻有重,有些孩子发热2-3天即好转,而有些可能出现反复抽搐、神志不清等严重表现,有研究认为,这部分孩子可能携带某些基因,比如RAN 结合蛋白 2 基因(RANBP 2)、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-DRB/DQB)基因。当这些基因变异时会导致遗传易感性增加,患儿感染流感病毒后,更易出现坏死性脑病。

03、线粒体功能障碍:

线粒体是机体能量代谢的贮备器,其中以大脑需求量最高,而缺氧缺血损伤以及炎症刺激会造成继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,进而影响大脑功能。

 

问:急性坏死性脑病需要做哪些检查?

一旦怀疑急性坏死性脑病,需要评估以下三大方面:

①炎症及病原学评估:

需完善血常规、炎症因子、 病原学、脑脊液等;

②脏器及内环境评估:

需完善血肝肾功、心肌酶、电解质、凝血功能等;

③颅脑功能状态评估:

需完善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,其中头颅MRI最具诊断意义,双侧丘脑对称性损害是其典型改变。

 

问:这些指标异常可能提示合并坏死性脑病

①发热:体温≥41℃;

②神经系统改变: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、睡眠增多、抽搐等表现;

③炎性指标增高:降钙素原、炎症因子如IL-6 等显著升高;

④代谢指标异常:包括血糖异常、血乳酸升高;

⑤其他系统受累:包括肝酶及凝血指标显著异常;

⑥这三类人群尤其需注意:之前曾有发热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,或携带急性坏死性脑病相关基因变异的患儿,或家族中曾有类似病例的患儿。

 

问:坏死性脑病的治疗

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尚无特效治疗。目前主要采取以免疫调节、生命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。

01、免疫调节治疗

临床上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最常用。其他免疫治疗包括:血浆置换(PE)和/或持续肾替代治疗(CRRT)、托珠单抗等。研究表明,对于“生命中枢”(即脑干)未出现损伤的患儿,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和IVIG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。

02、生命支持等综合治疗

包括呼吸循环支持、降颅压、控制抽搐、抗流感病毒治疗等。